苏州寒山寺钟楼正东方向沿马路有扇门,每次徒步行走都能看到门匾上的三个大字(见图),起初只识最后一个字“门”。经过的次数多了,反复详读的次数多了,又认识了门匾上的第一个字,篆书的“自”。最后连猜带蒙地认定第二个字,好像是“在”。如果成立,“自在门”又作何解释,一直都无法予以肯定。
昨天晨练时走到寒山寺钟楼东侧门旁的小路,偶然看到路边一块指路牌。在最下方指向大门的一块牌子上明确写了“自在门”。好像是蒙对了。既然是“自在门”又作何解释?词典的解释是:自由,不受拘束。另一条词义是:“安逸舒适”。这二条解释,对这扇门来说好像都不切题,于是又通过百度释义。网上称,佛教视“自在”是一种力,佛学上将“自在”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,而不同菩萨具有不同方面的“自在力”。解释之深奥,令凡夫俗子坠入九重迷雾之中。今晨再复看指示牌,看英文是如何解释的。见“自在门”翻译成“Buddhis Door”时,似有高屋建瓴之势,称其为佛门,因此将网上解释的第五种“自在”摘录如下,以表明佛界的“自在力”无处不在。
行六波罗蜜可成就十种自在:
1.命自在、2.心自在、3.财自在、4.业自在、5.生自在、6.愿自在、7.信解自在、8.如意自在、9.智自在、10.法自在。
在十种自在中各“自在”又分十种“自在”,遂成百种“自在”。
寒山寺钟楼东侧沿街的“自在门”
评论